福州市

从“人海战术”到“人机协同”,在南平——

AI当起“绣花匠”,城市治理更精细

2025-09-07 07:30
| | | |

  “叮!”8月21日9时02分,南平市建阳区崇阳城管中队队员黄健的手机突然响起,提示祥意苑附近有违规广告标语“待处理”。

  9秒前,AI智能巡查车刚锁定标语,数据便传至智慧城管平台指挥中心,坐席员张曼轻点鼠标,“订单”便派到了黄健手机上。9时09分,“第二单”又来了:三迪云谷枫丹小区有非机动车乱停放。

  “先赶近的!”黄健迅速规划路线,9时19分赶到枫丹小区提醒车主搬离车辆;9时24分抵达祥意苑清理标语。从AI发现问题到全部办结,不到半小时。

  在南平,科技让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都变了样,除了“外卖式”派单,还有井盖能“说话”、机器狗会劝导等新鲜事。自2021年启动智慧城市管理项目以来,南平市城市管理局已建成“一网统管”智能体系,相关经验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获评“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从“人海战术”到“人机协同”

  当日,在南平市智慧城管平台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的实时画面中,一个易拉罐刚滚到垃圾桶旁,就被AI精准“框住”。

  “这点小事都要管?”记者不禁发问。

  “在我们这位AI‘新同事’眼里,城市管理没有‘小事’一说。它不受精力限制,也不会遗漏细节,管理的效率和精细度都上来了。”南平市城市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邱明俊说。

  今年4月,南平市智慧城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完成升级,AI算法经初验后启动试运行,可识别58类城市管理问题。数据显示,4至8月,平台受理案件约3.67万件,其中AI预警占比达38.7%,随着算法迭代,这一比例还将持续攀升。

  据介绍,平台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与AI技术,依托“城市全景图”和7个“图层”,可实时掌握核心城区的运行动态。“视频图层”串联定点监控、高空鹰眼、车载监控等设备,形成“天地联动、动静结合”的立体网络,AI发现问题后,或联动智慧音箱提醒,或生成案件派单处置。

  城市管理涉及供水、排水、道路、园林等诸多领域,过去,城管队员既要沿街“找问题”,又要蹲点“解问题”,采集问题时,需持手机逐一拍摄上报,“看得见的管不过来,管得过来的看不见”是常态。随着管理要求日益精细,城管队员的工作负荷也不断加重。

  现在,AI“新同事”能够24小时“紧盯”监控,跟随智能巡查车“跑遍街巷”。同时,平台联动市域治理平台与市民举报信息,形成“采集员+AI+外部平台”的立案模式,管理手段从“人海战术”升级为“人机协同”,让大部分城管队员从烦琐的“找问题”中解放,专心扑在“解问题”上。

  “城市病”不仅要“找得快”,更要“治得快”。2025年上半年,南平市本级与建阳平台共受理案件30619件,同比提升34%。截至目前,平台结案率99.50%,这背后是“信息收集、案件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的7步闭环管理,让案件全流程可追溯。

  与此同时,南平的城市管理仍保留人工治理的灵活性。“像队员遇到墙上的小广告,随手撕下,拍照上传即可。对于线下自行处置更快的小案件,无需走‘拍照上传—平台派单’的全套流程。”邱明俊介绍,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一线队员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误区,AI“新同事”与队员协同办案,让城市管理服务“像绣花一样精细”。

从“时空受限”到“主动参与”

  连日来,武夷新区市民广场的环卫智能机器狗受到不少市民喜爱。它的高清广角摄像头一扫到垃圾,就能立即联动扫地车清理,遇到市民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还会用萌萌的机械声主动劝导,比人工提醒更高效。

  小区门口的厨余垃圾智能投放箱,则是城管的另一副“新面孔”。今年6月,南平市城管局联合汇禾物业公司在武夷新区瑞云苑、福康苑、和谐苑等小区安置该设备。

  “以前扔垃圾得赶在督导员在的时候,还要等他登记,麻烦得很,现在什么时候来都行!”居民林琴边说边演示:走近感应区,投放口自动打开,丢入厨余垃圾,输入家庭专属号码,积分即刻到账,“攒够20分还能兑换纸巾等用品,方便又划算”。

  “以前聘请督导员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成本高,时段受限,市民体验不佳。”南平市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刘美惠介绍,厨余垃圾智能投放箱能自动登记积分,内置排风系统可避免异味扩散,物业还能获取设备广告收益和垃圾处理企业的补贴,形成“设备便民、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

  “之前,很多居民知道可回收垃圾能卖钱,却不知道厨余垃圾也是‘宝贝’。”刘美惠补充,从中提取的废弃油脂能加工成生物柴油,可作为车船燃料。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成为共建“无废城市”的生力军。

  据统计,设备投用后,参与户数较人工监督时翻了一番,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从40%跃升至90%以上,破解了传统垃圾分类管理难、参与率低、脏乱差等难题。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

  在南平市智慧城管平台指挥中心,邱明俊点击大屏幕上的一个“井盖”图标,随即弹出该井盖的布设点位、维护记录等信息。

  “目前,平台‘部件图层’共收入35万余个公共设施,这只是其中之一。”他介绍,智慧井盖内置传感器,可实时监测位移、倾斜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自动报警并推送处置信息。此外如遇到大型户外广告倾角超过阈值、渣土车偏离规定轨迹等问题,预警信息也会第一时间传到指挥中心,将险情掐灭在萌芽状态。

  平台还将数据转化成直观的图表,如热力图红区为案件高发地,折线图峰值则对应高发时段。针对部分乱停车问题频发的路段,系统预警后,城管部门及时协调增设停车位、加派人手,并安装智慧音箱,一旦有车辆停错,便响起“此处禁止停车……”等提示声,多数市民主动配合,现场执法频次明显减少。

  “有市民说‘没看见城管在面前’,其实是因为我们早就把工作做在了‘前面’。”邱明俊笑称。

  目前,南平市城管局正积极推进桥梁检测系统对接工作,为住建局城市生命线工程提供数据支持;排水防涝联排联调系统计划在今年底试运行,届时将联动水利部门实现全程防汛管理。

  后续,南平还将深化平台数据融合,推动城管、交通、住建、应急等部门数据共享,打破“数据孤岛”,以更强的数智能力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转型,提升跨部门协同水平。(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刘玮)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