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一间“中医馆”承岐黄薪火,护乡邻康健

2025-10-31 08:19
| | | |


在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睡眠门诊,群众可获得该中心中医师和省立医院中医科专家的联合诊疗服务。


在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药房,药师为群众按方抓药。


中医师王君为患儿进行小儿推拿。(采访对象供图)


中医师庄仪为患者进行拔罐治疗。


中医师为患者详细介绍中药熬制方法。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张静雯 摄

核心提示

  “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宜高效的中医药服务,真的太好了!”越来越密的中医药服务点和越来越近的中医药服务,正以全新姿态走进千家万户,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不少可喜变化。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全省累计投入1.98亿元建设了1123家基层中医馆,投入超3000万元对202个中医馆开展内涵提升建设,扩大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覆盖范围。

  “十四五”期间,我省实现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各地市同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实现“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突破。

  如今,中医馆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为群众提供哪些健康服务?未来该如何更好地发展?近日,记者走进福州市仓山区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进行蹲点采访。

中医馆越来越近了

  走进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古色古香的环境中弥漫着中药特有的芬芳,中医全科、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科诊室分区清晰,中药房内药香四溢。在各科诊室内,医生们正为患者进行问诊、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

  家住福江苑的陈鑫华一早就来到该中医馆候诊。

  半年前,71岁的陈鑫华突发脑卒中,在三甲医院接受西医治疗和中医康复后,他渐渐能够自主活动,但吞咽困难、腿脚麻木的情况仍然持续。

  “虽然治疗效果不错,但是否要继续住院治疗康复以巩固疗效?”这个问题,一度令陈鑫华左右为难。

  “一人住院、全家发愁。”陈新华坦言,“毕竟,中风康复是个很长的过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孩子上班无法长期请假到医院陪护,老伴也患有慢性病,一个人忙里忙外太辛苦,生怕她累倒了。”

  情急之下,他想起了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以前,老伴腰痛的时候在这里做过治疗,或许可以试一试。”

  之所以说要“试一试”,陈鑫华坦言,“担心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比不上大医院”,怕治不好。

  经过诊断,中医馆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庄仪为他制定了“针灸+肢体功能训练”个性化方案:初期以疏通经络为主,后期逐步增加平衡协调训练,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每位患者的体质、病程、心理状态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必须实时调整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性化治疗,陈鑫华悬着的心逐渐放了下来。“这里不仅有系统、全面的治疗方案,健康管理也很贴心,譬如会教我们在家中通过上肢伸展、外旋、握拳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还会时时盯着我们的血糖血压,增加慢性病用药管理和居家相应的康复指导,避免了二次病发。”

  3个疗程的治疗后,陈鑫华的情况明显好转。“起初,还需要家人扶着我走过来,现在自己慢慢走10分钟就可以到,吃东西呛咳的情况也少了。”陈鑫华对治疗效果很满意,也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信心。

  7岁的余晓星,也是中医馆的受益者。

  一年前,他在三甲医院确诊高脂血症,虽多方求诊,但病情依旧没有得到较好控制,令家人焦急万分。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吴春元医生,她看病特别耐心细致,开药时会尽量选用口感较好的药材配伍,帮助孩子建立服药信心,也会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进行个性化指导。”余晓星妈妈说,第一次看诊时,她就觉得,这次自己应该是找对人了。

  原来,晓星从小就偏食,对肉蛋奶的摄入较多、主食蔬果摄入较少,且户外活动少、运动少,加上先天体质较差,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代谢问题,患上了高脂血症。

  “想要改善血脂情况,单单吃药是不行的,要从生活方式入手,慢慢改善体质。”初诊时,吴春元并没有着急开药,她根据晓星的体质,制定了详细的饮食方案,每餐怎么做、怎么吃都写得明明白白。譬如,早餐不再以牛奶、鸡蛋、面包为主,改吃健脾养胃的“四神”(茯苓、芡实、莲子、山药)小米核桃粥,确保营养充足、膳食均衡。

  一个月后,吴春元才为晓星开药调理,根据晓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她确定了疏肝健脾的治疗思路。“因为孩子此前没有服用过中药,我在开方时不仅考虑疗效,也要考虑药物的口感,帮助孩子接受中药,确保依从性。”

  “这几服药喝下来,大概一个月后复查,孩子的血脂就正常了。”晓星妈妈说,现在,不仅是孩子,全家人也都按照吴医生的建议吃饭运动休息,小毛病都少了。

  “身体不舒服,可以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中医。”眼下,看中医、做理疗、吃中药,正在成为下渡街道居民们就诊时的常态化选择。

  据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世炜介绍,2024年,该服务中心门诊总量达14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5.1万人次,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1.5万人次。“近几年,社区中医馆除了受到附近居民的热捧外,还有不少从马尾、连江慕名而来的患者。”

中医服务更多更优了

  入秋之后,早晚温差大,社区里的“小病号”又多了起来:5岁的朵朵连续3天鼻塞,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3岁的浩浩吃了顿红烧肉,就开始肚子胀、不想吃饭;2岁的小宇好几天没拉大便,哭着喊“屁股疼”……

  孩子身体不适得看病,但又怕打针、吃药,不配合治疗,如何让娃好好看病治疗一直是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今,随着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逐渐“走红”,下渡社区的家长们有了打针吃药外的新选择。

  23日下午4时许,5岁半的男孩天天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

  “王君姐姐,我来了!”一进诊室,天天就熟练地爬上治疗床,向王君医师挥了挥小手。

  “从手掌、小臂到头颈、后背……医生的手法柔和又轻快,孩子很好接受,治疗效果也不错。”站在床旁的天天妈妈介绍说,天天有鼻炎,换季就容易感冒,平时早晚也不时会流鼻涕、鼻塞。“最近,我们坚持每周做两次小儿推拿调理体质,这次降温孩子状态好多了。”

  小儿推拿和群众熟悉的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穴位贴敷一样,都是中医外治疗法。它是通过特定手法刺激人体部位,调理气血、脏腑、阴阳,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王君介绍说,小儿推拿临床上多应用于治疗小儿斜颈、咳嗽、感冒、腹泻、便秘、厌食等疾病,也适用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保健,以及生长发育迟缓、腺样体肥大、鼻炎等问题。“临床上,0至12周岁儿童均可接受推拿,0至3岁儿童效果更佳。”

  “麻雀虽小,也得五脏齐全。”张世炜告诉记者,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所以能够快速“圈粉”,关键在于从居民的需求出发,不断提升软硬实力,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现在,我们中医馆有9名中医师,其中有4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师。”张世炜介绍说,馆内每位医师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因此吸引了很多粉丝。譬如,擅长妇儿的吴春元看病特别耐心,很多患者一家人都找她看病;擅用温针的庄仪,则有特别多的老年粉丝;擅长小儿推拿的王君,让更多孩子、家长感受到中医体质调理的魅力……

  在中医馆硬件提升上,张世炜和同事们也不遗余力。如今,中医馆的场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配备了各类先进、专业、规范的设备,集预防、保健、医疗为一体,可为患者提供更为宽敞舒适的就医环境。

  为了让更多辖区居民了解中医文化,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内、线上齐发力。“大家不仅利用走廊、候诊区、诊室、理疗室等区域,通过播放视频、摆放展板等方式宣传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理念,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设立‘魅力中医’模块,开辟线上自助体质辨识小程序,帮助居民自测体质,获取相应体质养生指导。”张世炜说。

  正如天天妈妈所言:“在中医馆的影响下,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已经渐渐成为我和身边亲友的健康习惯。”

让中医馆可持续发展

  一提到中医,大家脑海中多会浮现出一个年纪大、胡须长的“老中医”形象,但在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多位“90后”中医师凭借扎实的医术、负责的态度获得了群众的认可,成为社区的“大红人”。

  “我最近感冒了,睡得不太好,想找小林医生再帮我治疗一下。”23日下午2点半,下渡街道下藤社区56岁居民林美华准时来到中医馆候诊。

  林美华口中的小林医生,就是中医馆康复科的“90后”主治医师林璇。

  2017年,林璇从江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同年她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成为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中医师。

  短短几年时光,能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职场小白,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林璇觉得自己很幸运。“虽然是在基层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这里却一样能给我们年轻医生创造很多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林璇回忆说,到岗后,由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和执医资格,她先是在庄仪出诊时帮忙打下手,学习问诊、触诊的基本方式以及治疗流程的安排等细节。后来,她在中心的支持下每周抽出三个半天的时间,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推拿科跟班学习,系统地学习了中医治疗思路和诊疗方法,快速积累了救治经验。

  通过执医资格考试后,林璇开始独立坐诊。“一开始,找我看病的患者不多,我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诊、触诊,让我仔细思考治疗思路。”她坦言,当时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很感谢患者们的体谅和鼓励,让她能够安下心来做好这份工作。

  “这些年,我在工作中学会了很多实用技术,也帮助了很多患者减轻病痛,收获了许多老街坊的信任,很有成就感。”林璇表示。

  不久前,下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简称“省立医院”)中医科合作设立了睡眠门诊。这不仅方便了附近有睡眠障碍的居民,也让“90后”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林晓当获得了一个学习深造的好机会。

  2023年结束规范化培训后,林晓当一周五个工作日一直活跃在中医内科门诊。在一线临床工作中,林晓当发现所在街道老年慢病患者不少,其中不少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睡眠障碍。而中医通过‌整体辨证,采用‌个体化治疗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改善睡眠。因此,林晓当决心在做好中医全科诊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改善睡眠的中医诊治思路,打造个人专长。

  在中医视角下,“失眠”不只是“睡不着”“睡中易醒”等单纯的行为异常,更强调机体的整体失衡状态。林晓当解释说:“同样是失眠,背后的原因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肝郁化火,扰动心神等都可能引发失眠。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分型调理,采用多元疗法。”

  每周三下午,林晓当都会跟随来自省立医院中医科的专家们一起在中医馆睡眠门诊出诊。

  几次跟诊下来,林晓当觉得获益良多:“专家们处理复杂病例的经验丰富,考虑的因素很全面、很细致,帮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开阔了眼界。”

  “岐黄之术博大精深,学习中医须在医术、医理、医道上不断提高。”张世炜认为,要推动中医馆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支稳定可靠的中医师队伍,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为团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近期,我们还计划选派人员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睡眠医学科进行系统学习,充实睡眠门诊的技术力量”。

  张世炜的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十四五”期间,我省先后开展5期基层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辐射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3000余人。目前,基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4.86人/万人口,较“十三五”显著提升。特别是西医医师“西学中”培训覆盖全省后,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经培训后可为更多的基层百姓提供规范的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注: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记者 张静雯


民生·闽声

主动创新,助力“老中医”焕发“新活力”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理念与生命智慧。将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有效融合,是新时代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中医古老不苍老。”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发展。唯有主动创新,才能让古老的中医智慧更好服务现代人群。

  在诊断环节,大胆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辨证效率。通过采集10万例以上舌象、脉象图片及对应病历,训练AI模型识别“淡白舌胖大”“弦细脉”等特征,为医生提供参考。也可应用“智能脉诊仪”,将脉搏的频率、力度、节律转化为数字参数,提升辨证准确率。

  在治疗环节,中药剂型创新至关重要。传统汤剂虽疗效好,但煎煮不便,可考虑推广单味药独立提取的“中药配方颗粒”,医生按方调配,群众热水冲服即可;对慢性病管理,推出丸剂、膏方等长效制剂。譬如,临床应用较多的“睡眠膏方”,将酸枣仁、茯神等药材浓缩成膏,失眠患者每天一勺,服用依从性显著提高。

  在服务模式上,要拥抱数字化。建立“区域中医云平台”,上级中医院的诊疗方案可共享至基层;推广“互联网+中医”服务,通过视频问诊+舌象上传,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偏远地区患者提供复诊开方;开发中医药健康管理APP,记录用户的体质类型、用药记录,推送节气养生提醒,让更多群众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记者 张静雯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