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从客家山坳到欧陆茶桌,诏安县八仙茶如何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八仙”过海

2025-08-13 08:18
| | | |

欧洲客商尝试泡工夫茶,品尝八仙茶茶韵。(受访者供图)

  在闽粤交界连绵的群山中,一片神奇的绿叶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传奇——近日,随着最新一批诏安八仙茶春茶启程发往荷兰,秀篆镇这个藏于深山的茶乡已连续7年将茶叶送往欧洲大陆。

  八仙茶是诏安县的特色茶叶。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5.8万亩,产量1.7万吨,产值18亿元,其中,作为主产区的秀篆镇持续做大茶产业,从客家山坳到欧陆茶桌,这个山区小镇的茶香,正以独特的东方韵味,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从深山奇株到富民产业

  秀篆镇是漳州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位于闽粤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山路崎岖,河道蜿蜒,从空中俯视,就像古代的篆书一样,素有“秀水篆山”之誉。

  诏安特色茶叶八仙茶就发源于此。诏安县茶叶协会会长胡伟义说,在1965年春的茶园普查中,诏安县茶叶收购站技术人员于秀篆镇八仙座山下的荒废茶园里,偶然发现有性茶树的变异株。1969年,该变异株经选育后被移植到白洋乡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场。最终,这个乌龙茶新品种存活17株,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茶树新品种,并被命名为“八仙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新选育的国家级乌龙茶良种。

  多年来,作为八仙茶原产地的秀篆镇,高度重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聚焦产业链精准招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青年人返乡创业。

  盛夏七月,在诏安县秀篆镇隔背村龙伞岽的一片山坡上,福建裕健龙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垄垄茶田郁郁葱葱。

  龙伞岽海拔1152米,是诏安县第一高峰。10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动员下,该公司负责人叶宗健回村承包山地,发展茶叶生态种植。

  “这里的山地达到富硒标准,非常难得。”经过几年努力,叶宗健的生态茶庄初具规模,主要种植八仙茶、单枞等茶叶,产品销往珠三角和北京等地,年产值达数千万元。

  在龙伞岽的另一侧,福建省元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开始发展富晒茶生态种植,带动附近村的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

  近年来,这个山区小镇像裕健龙、元勋生态这样的茶企及合作社越来越多。“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量3000多吨,综合产值近4亿元,从事茶产业的村民约1.1万人。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秀篆镇镇长钟华盛说。

从闽茶新贵到香飘欧洲

  让“秀水篆山”的茶香飘得更远,不只老茶农在努力,年轻生力军也在探索,李志圣就是其中之一。

  “你好,李,来喝工夫茶!”今年6月23日,当李志圣再次来到格鲁吉亚时,他的茶叶合作伙伴安比利及几位外国朋友,用不大流利的中文招呼他喝茶,茶桌上赫然摆放的就是他赠送的工夫茶具及一盒八仙茶。

  33岁的李志圣祖上世代种茶,从小接受种茶、制茶技艺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2012年7月,李志圣从漳州科技学院制茶专业毕业,先后在厦门、广东等地的多家茶叶公司担任茶叶加工技术指导。

  2015年7月,李志圣带着专业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回到家乡——秀篆镇寨坪村,无偿为本地茶企、茶农提供有机生态种植和加工技术指导,并传授审评方法。

  更重要的是,李志圣的开阔视野和丰富阅历让八仙茶成功走出国门。

  多年前的一次展会上,李志圣有幸结识欧洲知名茶商吾茶公司代表和格鲁吉亚品茶师安比利等,他们被李志圣的茶文化知识及制茶技艺打动,决定将李志圣生产的八仙茶和单枞带往欧洲。

  当时,欧洲茶客首次接触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诏安八仙茶”,便被其高雅的兰花香、清新的山野气息和强烈的回甘滋味吸引,称之为“东方茶新名片”。

  “虽然出口量不大,但是给八仙茶出海开了一个好头。”李志圣介绍,欧洲人平时都习惯喝袋泡茶,不会喝工夫茶。于是,他每次发货过去都会搭配几副茶具,并给欧洲伙伴和客户发送许多工夫茶的泡茶视频,“让他们知道,在中国喝茶不仅是解渴,更是一种仪式和文化”。

  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成功影响了大洋彼岸的朋友。这些欧洲客商收到李志圣的茶具和视频后,也慢慢学起泡工夫茶。“学得有模有样。”李志圣笑着说。

  7年来,李志圣的家庭农场作为吾茶公司的核心供应商,与欧洲合作伙伴建立起稳固且可持续的贸易关系。农场生产的以八仙茶为代表的优质茶叶,凭借独特的风味和品质,成功跨越山海,销往荷兰、格鲁吉亚、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成为连接中欧的“茶香纽带”。

  “来通知了,准备参加下个月在迪拜的一个展会。”轻抿一口茶后,李志圣打开手机里的参展通知,开始寻思如何在展会上把八仙茶的品牌进一步打响。(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王永锋 沈苏健)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